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亚洲案例征集活动在COP15上启动

更新日期:2024-04-28 18:44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中国角边会活动12月7日拉开帷幕。

  当COP15遇到中国茶,会碰撞出怎样迷人的火花?12月9日,在COP15“中国角”,中国茶道表演吸引了众多目光。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在大洋彼岸的加拿大蒙特利尔,中国茶诗意飘香。

 新华社加拿大蒙特利尔12月9日电(记者陈琛 彭卓)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期间,亚洲开发银行携手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启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亚洲优秀实践案例征集活动。

  亚洲开发银行环境专家邹玥屿9日在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期间对新华社记者说,“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指运用符合自然规律和系统性的方法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挑战。活动将选拔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利用方面优秀的亚洲实践案例,这些案例均具有气候变化治理和生态治理的协同效应。

  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合作平台负责人王彬彬介绍,此前,该院曾从国内外收集的300多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践案例中精挑出28个优秀实践案例,其中10个案例来自中国,并基于此在上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推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实践——碳中和视角下的协同路径探索》一书。亚洲优秀实践案例征集活动将结合亚洲实际情况完善筛选指标。

  据介绍,征集截止时间为2023年3月31日,入选的优秀案例将于明年在阿联酋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展示。

当前,国际足联世界杯正在卡塔尔火热进行,开赛前夕,大熊猫“四海”“京京”由中国赴卡塔尔旅居,受到当地民众热烈欢迎和全世界瞩目,大熊猫保护研究工作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近日,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在成都召开。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李德生在论坛上发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大熊猫保护为例》的主题报告,报告围绕“大熊猫生存智慧”“大熊猫保护及成效”“大熊猫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个部分作了精彩分享,得到参会者高度评价。

李德生回忆说“:20世纪90年代,我大学毕业来到四川卧龙核桃坪,那时候工作生活都在深山里面,现已工作了近30年,见证了大熊猫保护工作的艰辛,能够坚守下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大熊猫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大熊猫和保护它们的‘熊猫人’也从深山走向城市、走出国门。”

攻克大熊猫人工繁育三大难题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在有大熊猫分布的四川、陕西、甘肃建立了首批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开启了我国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征程。为摸清野外大熊猫“家底”,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启动了第一次全国大熊猫野外调查,查清了野生大熊猫数量不到2000只的严酷现实。

1980年,为拯救这一濒危物种,中国政府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合作,成立了熊猫中心,从早期6只被救护的野生大熊猫开始,探索野生种群动态研究、饲养繁育、疾病防控。因对大熊猫的认识非常有限,熊猫中心10年仅繁育了一只大熊猫,但也仅仅存活至2岁就死亡了。年轻而又没有经验可循的科研团队,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让大熊猫产崽。

李德生在报告中提到,在长期开展的大熊猫繁育研究过程中,见过了太多大熊猫宝宝初生的场景,他思考为什么大熊猫怀孕期差别这么大?幼崽那么小?为什么是早产儿?带着这些疑问,他和团队通过3年多的努力,对20只怀孕期的大熊猫开展B超和激素监测研究,了解了大熊猫特殊的妊娠生理。这项研究首次证实了大熊猫配种后存在胚胎延迟着床的现象,它会选择适宜的时机启动胚胎发育,并在很短的时间让宝宝出生,平均仅约17天。这项研究也首次从影像学上直观地证实了大熊猫初生幼崽出奇弱小的原因,是大熊猫繁育研究工作中的又一重要成果,开辟了大熊猫繁育工作新境界。

经过近15年的努力,熊猫中心科研团队不断探索,终于成功解决了大熊猫人工繁育三大难关——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存活难。此后,全国圈养大熊猫出生率不断提升,圈养种群数量不断增多。截至2022年11月,我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有670余只,其中熊猫中心圈养种群有近370只,创造了世界最大、遗传结构良好的人工圈养种群。经统计学预测,大熊猫圈养种群保持90%遗传多样性的时间可达200年,已基本形成健康、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种群。

野化放归复壮野外小种群

2021年11月,熊猫中心野化放归3年的大熊猫“小核桃”,通过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影像首次出现在人类视野中,这也是第一次捕捉到野化培训放归的大熊猫。

从2003年起,熊猫中心创造性开展“母兽带崽”研究,成功探索建立了一套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监测技术,先后放归了“淘淘”“张想”“华姣”等野化培训大熊猫,并成功在野外存活。

此次“小核桃”的出现,说明其已经适应野外环境并健康生存了下来,有力证明了野化放归工作不仅在小相岭山系,也在岷山山系取得了成功,缓解了野生大熊猫种群的濒危状况。

熊猫中心在2017年率先开展野外引种研究,将经过培训的雌性大熊猫放归野外,与野生雄性大熊猫配种,先后产下并存活幼崽7只,为圈养和野外大熊猫遗传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丰富了圈养大熊猫遗传多样性。其中,2018年7月野外引种大熊猫“草草”成功诞下龙凤胎,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成为全球“首例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产下并存活的大熊猫双胞胎”。

截至目前,熊猫中心已经成功野化放归人工繁育大熊猫11只,存活9只,存活率81.18%,实现了人工繁育大熊猫在自然栖息地生存和复壮野外濒危小种群的重要目标。

国际合作交流的“友好使者”

在大熊猫国际合作交流部分,李德生分享了大熊猫“华美”的故事。

1996年9月,熊猫中心的雄性大熊猫“石石”和雌性大熊猫“白云”飞抵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1999年春天,李德生赴美指导大熊猫“白云”的人工繁殖和孕期管理工作。同年8月21日“,白云”生下一只大熊猫宝宝,并取名“华美”,寓意着中美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华美”是第一只在美国出生并存活的大熊猫,也是西半球第一只出生并存活的大熊猫。2004年3月,“华美”回到熊猫中心卧龙核桃坪基地,成为首只在国外出生后回到中国的大熊猫。如今,23岁的“华美”相当于人类耄耋之年,在都江堰基地安享晚年生活。

大熊猫不仅是中国的国宝,更受到全球各国民众的喜爱。截至目前,熊猫中心已与15个国家的17家动物园开展了国际合作交流,搭建了全球最大、合作最广泛的大熊猫国际国内合作交流平台。

李德生在报告最后表示,大熊猫保护研究在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在新征程上,“熊猫人”将与社会各界携手努力,推动大熊猫保护事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王淳)

  当地时间12月8日,值《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召开之际,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在行动”的中魁合作论坛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

  COP15大会主席、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论坛上对中国与加拿大下一步在环境领域的合作提出建议,期待双方围绕全球环境治理创新、国家绿色治理体系、可持续生产和消费、低碳包容转型这四大课题开展联合政策研究,继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议题下的合作,在气候政策、碳市场、低碳城市、低碳技术、气候投融资等方面加强对话与交流。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穆雷玛表示,应对生物多样性问题,需要所有人采取行动,改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让地球走向恢复之路。

  中国驻加拿大大使丛培武表示,希望进一步发挥中魁合作论坛的重要示范作用,探索中国和加拿大各地方政府特别是友城间的各领域务实合作。

  魁北克省国际关系与法语事务厅助理副厅长奥黛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只有各国各相关方携手共同探寻解决方案,才能取得成效。

  云南省昆明市市长刘佳晨介绍了昆明致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极丰富的轿子雪山等自然保护地,以及一度濒危的滇池金线鲃成功实现人工繁殖的故事。他表示,昆明愿与蒙特利尔等世界各地的城市携手,共同学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经验,共建绿色、和谐、美好的城市。

  浙江省湖州市市长洪湖鹏介绍了湖州注重发挥生物多样性对于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作用、注重探索生物多样性对促进全球碳平衡的重要作用,以及注重发挥生物多样性对于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作用的经验。

  在此次中魁合作论坛上,浙江省湖州市被COP15大会认定为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黄润秋与穆雷玛共同为示范区揭牌。

  在论坛的专题研讨环节,政府、工商、学术及青年等各界代表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主题分享思考,展现在各自领域采取的行动。 (记者 李娜)

昆明市人民政府市长刘佳晨(左二)出席第三届中魁合作论坛“市长讲坛”( 供图)

昆明市人民政府市长刘佳晨现场分享交流(供图)

昆明市人民政府市长刘佳晨现场分享交流(供图)

  蒙特利尔时间12月8日,第三届中魁合作论坛“市长讲坛”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昆明市人民政府市长刘佳晨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在行动”为主题,分享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和见解,进一步探索与魁北克在相关领域的合作机遇。

  作为第一个签署“爱丁堡宣言”的中国城市,近年来,昆明市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发展。在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框架指引下,昆明市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点战略,经过积极努力,昆明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进展。

  现场,刘佳晨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滇中第一山”轿子雪山为例,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昆明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座落在北纬26度线上的轿子雪山与日本冲绳、美国夏威夷、贵州黄果树瀑布同在一条纬度线上,这里是我国青藏高原以东地区海拔最高的山地,也是北半球该纬带上最高的山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纬度最低经度最东的季节性雪山,以其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史变迁,集地貌奇观、高山湖泊、雪山冰瀑、原始森林、杜鹃花海、云海、日出以及神秘而古老的生物多样性于一身。

  “轿子雪山不仅是一个秀丽绝佳的风景区,更是一个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保护区,这里有须弥红豆杉、穿山甲等2000多种野生动植物。这里深深吸引着科学家们的目光,成为多学科研究的宝贵资源。而类似这样的自然保护地,昆明还有19个。”刘佳晨说。

  同时,刘佳晨还向与会嘉宾分享了金线鲃重回滇池的故事。曾经,滇池金线鲃是昆明极为常见的本土鱼种,上世纪80年代一度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为拯救滇池金线鲃,近20年来,昆明市先后开展野外引种、人工驯养等工作,并于2007年繁殖成功,使得滇池金线鲃重回市民视线,这也是继中华鲟、胭脂鱼后,成功实现人工繁殖的第三种中国国家级保护鱼类。

  “这些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但唤回了昆明人对‘滇池—高原明珠’的回忆,更验证了土著鱼类保护的可行性。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也在享受着‘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态福利。”刘佳晨说。

  据悉,中魁合作论坛由中国驻蒙特利尔总领事馆和魁北克省相关合作伙伴于2019年发起成立,旨在促进中国与魁北克在各领域的合作,为双方交流互鉴提供平台。目前,该论坛已成功举办两届。第三届中魁合作论坛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在行动”为主题,由主旨演讲及专题研讨组成。届时,来自政府、工商、学术及青年等各界代表将围绕主题分享思考,展现在各自领域采取的行动。(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