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4-04-29 09:41

推荐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应注意:

1. 简要概述书中内容。
2. 分析主要人物和主题。
3. 结合自身感受和思考。
4. 指出书籍的现实意义或启示。
5. 结构清晰,逻辑连贯,言简意赅。

1

最近看完了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看完后,随手在稿纸上码了几段文字,但一直也没有时间整理。
这部小说情节其实很简单,主要讲了一位名叫李雪莲的农妇,因为怀了二胎,丈夫面临下岗,为了逃避处罚,她与丈夫假离婚,孩子一人一个,然后再复婚,还能儿女双全。却没想到弄假成真,丈夫另结新欢。
为此,她找到丈夫理论。但丈夫不但不承认是假离婚,还说她是潘金莲。于是,李雪莲感到非常的委屈,要讨个说法,既要证明之前的离婚是假的,更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从此走上告状路。
结果从镇里告到县里、市里,甚至申冤到北京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是,不但没能把假的说成假的,还把法院庭长、院长、县长乃至市长一举拖下马。
最后以至于,每到“两会”时她所在的省市县都要上演围追堵截的一幕,各级领导每到“敏感期”都要“看望”她,甚至给她“送礼”。这场大戏,前前后后竟持续二十年,直至丈夫去世,失去了标的。就像小说中说的那样,这就是一个“蚂蚁变大象,芝麻变西瓜”的荒诞故事。
但如果读完后能静下心来细想想,其实这故事一点都不荒诞,反而十分现实!咱就不说李雪莲为了逃避处罚而假离婚的事,当然这样的事更现实,因为我就曾经多次遇到咨询类似问题的。
咱就说李雪莲的上访经历,全国有类似经历的人恐怕很难统计吧!晚清有一部叫《官场现形记》的小说,而刘震云的这部小说也是一部刻画了各级政府官员害怕上访,仇视上访,千方百计地阻止上访,而不去深入民间,了解民意,解决问题的新版的“官场现形记”。
其实如果单纯从法律角度讲,最初受理李雪莲案件的王公道判的并没有错。但接下来上场的那些官员们,就欠缺了那么点解决问题的诚意,如果他们能够认真的倾听李雪莲的诉求,了解她的难处,其实这事应该也不难解决。至少不至于从一个离婚事件上升为公共事件,进而演化为政治事故。
往大里说,这也是因为这些官员们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而没有一点为人民服务的心!当然,他们自己并不这么认为,也觉得自己很冤!这让我想起刘瑜老师的一句话:当一个恶行的链条足够长,长到看不到链条全貌时,每个环节的人都有理由觉得自己很无辜。
有朋友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可能会很佩服李雪莲的执着。是啊,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上访,确实够执着!
其实我写在稿纸上的有段话是想讨论这种执着是不是值得,但今天我放弃了这个念头。
其实一个人做的事,做出的选择,究竟值不值得,只有自己知道,外人很难也没有资格来评判!
比如类似的事情,我会觉得,是潘金莲又怎么了,潘金莲有什么不好!我根本就不会再意这些。当然,像我这种没脸没皮厚颜无耻的人可能不多。
当然,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把个人声誉,集体荣誉看得高于一切,所以把面子放在第一位也正常!而且生活中很多人虽然没有李雪莲那么极致,但同样不也是为了面子执着了一辈子吗!
有时候,我喜欢对中国的言论出版自由大加抨击。是的,没有人能够否认管制依然存在,而且依然严格。但我们也同样要看到社会的进步,像这部虽然貌似荒诞、幽默,但却深刻揭示上访制度的小说,在过去恐怕不容易与观众见面吧。

2

11月18日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莲》是今年最受关注的国产电影之一。这部由冯小刚执导、改编自刘震云同名小说的电影,从一个农村妇女的离婚案讲起,又讲到她执拗地一级一级往上告状,最后却只成就了一个荒唐。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影片讲述了一个看似简单实际又不简单的故事。片中女主角李雪莲因为丈夫的背信弃义,导致她失去了腹中未出世的孩子和曾经幸福的家庭,心中忧伤无法排解,前往法院寻求她所认为的公正,却没想到引起了长达十几年的上访,由此不仅断送了自己的半生,也改变了与此牵连的一批人的命运。
从事件本身看,李雪莲的要求并不在理,从法律角度看,她的上访是无理的。法院并没有错判,可为什么这么小的一件事会演变成一桩因此连免三级行政官员,并让现任官员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阻止其再次上防的大事件呢?
李雪莲是一个农村妇女,出于自己认知水平的原因,由于遭遇过于刺激导致内心极度恐慌,她要求法院判定她的离婚是无效的,其内心真正的想法是:我希望有人可以为我做主,为我申张正义,为我主持公道。而做为一个普通百姓,她所能信任的,所能寄以希望的就是政府,人民的公仆。
法院的判决没有错。但扪心自问,片中的每一级政府、每一个政府工作人员有没有真正做到: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如果真正把群众当成亲人来对待,深究李雪莲“告状”背后的主因,可以在法理之外,可以在本职工作之外,把工作做得再细致一些,把工作做得再延伸一点,对她做一些心理辅导,不厌其烦地多一些劝慰,或许之后的一切事情都不会发生了。
片尾马市长总结得很好:这本是一件李雪莲并不占理的事,我们做了这么多努力究竟是真正在帮助她还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帽子”?我们的干部敢于担当吗?
什么是担当?对每一个党员干部来说,就是在工作中承担并负起责任,在群众需要我们挺身而出的时候,毫不犹豫、责无旁贷地全力履行自己的义务,并在承担义务当中激发自己的全部能量,它是一种责任,一种自觉,一种境界,一种修养。
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
联想到我们自身,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我们能做的就是必须在工作中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不因事小而放松,不满足于完成工作,追求把事情做好、做深、做细、做扎实,才不负“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的称号。

3

《我不是潘金莲》上映4天已斩获近3亿票房,再加上前期“互撕好戏”,无论戏内戏外,都是一时热点电影讲述了村妇李雪莲为一件“小事”不停上访告状的故事,以一个小人物执着,表演了一场当代“官场现形记”,但与惯例不同的是,这次得到同情的是官员。
村妇李雪莲在电影中的表现,就跟网络一张著名表情差不多,“我们没文化的人就是这样的”,既可气又可悲。他们真的是“没文化”么?看过电影的人都会有自己的评价。无论是为了分房福利还是其它什么,这种“没文化”透着小农小市民的狡黠,却最终演出一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荒诞剧。
很多人对电影的故事感同身受,就是因为这样的事无时不刻都在发生。现在普法的力度不可谓不大,宣传不可谓不全面,却总是有这种小聪明的“假离婚”出现,一方面固然有制度的“小空子”,更多的怕还是贪心在作祟。总是想着走捷径,至于这条捷径是否遵守法律,却不在他们考虑范围内了。也许相比较可能的利益收获,对比法律惩处,诱惑力还是更大一点。
就拿现在多发的“医闹”、“碰瓷”等事件来说,一旦闹成功收益不菲,没成功就再去找下一个倒霉蛋,法律并没有对他们形成威慑力。这种“没文化”的人是真的不懂法么?他们就是太懂法了!我们一些基层执法人员就跟电影里的官员一样,可悲且可恨,为了“官帽子”没有担当,和稀泥的水平倒是一等一的,给“没文化”的村妇折腾得寝食难安也就不奇怪了。
“弱势群体”没有实际那么弱,“强势群体”没有想象那么强。不能说“我弱我有理”、“我强我蛮横”,都应该有个统一的规范,这就是法律。现在讲全面依法治国,就说明普法已经取得了应有的成果,就是该讲执行的时候了。“没文化就是这个样子”不应该再成为托辞,“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是真正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用一句经典台词来做个结语,“道歉如果有用,还要警察做什么?”保证法律的执行力,真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和稀泥不枉法,“没文化的人”才会消失。

4

《我不是潘金莲》确是一部意味深长的小说,它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小说的结构很有意味,只有三章,但占绝大比重的前两章却是序言,是悲剧。不厌其烦地讲述李雪莲试图昭雪之路。而最后一章才是正文,不但不长,连前两章的主人公都已经消失,剩下的是一个人人都在无限度地消费的社会,一个欲望至上的“世外桃源”。最令人哑然失笑的是小说的第三章中也有上访的情节,其人却是曾经因李雪莲案而失去县长官职的史为民,他不为民作主,回家卖肉。他上访的目的不是为了昭雪,而是因为春运高峰期间在北京买不到回乡的车票,急中生智,想让自己被当作上访者遣返回家,他的目的顺利达成,押他返乡的协警还要回去论功请赏。
这就是荒谬。当下生活的荒谬,人类存在本质的荒谬。这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的《铸剑》,眉间尺与宴之敖复仇的意义最终被那些看客消解。《我不是潘金莲》有过之而无不及,李雪莲上访的意义不但被老史和众人消解,甚至嘲弄,在这里,意义无存。所以,第三章的题目是《正文:玩呢》。
令人悲哀的是,李雪莲始终对社会有一种信任,尤其是对代表正义、权利的公共体系。然而,这个体系杀死了她。这就是她的命运?但真正让李雪莲走投无路的并不是公共体系的非正义,而是世情社会。在中国社会,有冤一定要找官方来评理,如果无处申冤,中国人总是会求其次,这就是求亲人、社会的接纳。如果亲人、社会认为他有冤,认为他是可以信任的,那么,他就会把这种冤情留在民间,他也会生活下去。但是,李雪莲的后路也断了。
首先是最亲的人秦玉河背叛了她。最要命的是,秦玉河说李雪莲是潘金莲。这个污辱是致命的。于是,原来的亲人成了她世间最大的仇人。她的一辈子就是为这个人和这个仇以及她所信奉的理而活着。其次是她的弟弟和孩子,这些亲人们让她一次一次失望。惟有儿子能让她有些温暖,然而却也沦为官员们的帮凶,这让她彻底绝望。还有情人。赵大头曾经促成李雪莲告状成功。20年后,当李雪莲再次要告状时,赵大头又出现了。这一次,他们情投意合,并且李雪莲为他献了身。然而,当李雪莲无意中听到赵大头在向官员报告如何欺骗她的过程时,她觉得自己真成了潘金莲,精神世界彻底坍塌。最后是至交,表弟乐小义。她走投无路之时找到乐小义。乐小义对她也是倾囊相助。但李雪莲却在乐小义这里落网了。这一笔在小说里写得较为隐秘,是不是乐小义也出卖了李雪莲,不是,又应该是。一个无形的网织得越来越密,把所有的人都织了进去,只把她一个人挤到了场外。她竟然成了整个社会的对立面,只有在假身份证上才能为自己“昭雪”(赵雪)。李雪莲没有什么信仰——偶然间去了一趟庙里,也不是真信菩萨。她的信在世情中,在亲人间。这最后的精神依靠一旦丧失,她便无路可走。
小说中最精彩的一笔是,在人之外加了一头牛。当李雪莲被世人排挤得只剩下孤零零一个人时,她发现可以依靠的是一头陪了她21年的牛。唯一能证明“我不是潘金莲”的就是那头牛了。但是,牛临死前也不让她再告状了。牛死后,她再也没有说话的人了。
李雪莲只能在盛开着桃花的山坡上走向死亡。而山坡上又上演了一出戏:当她正在上吊自杀时,她的双腿,早已被一人抱住。原来桃林的主人来了,不让她在这片林子里死,而是指指对面的山坡说:“你要真想死,也帮我做件好事,去对面山坡上,那也是桃林,花也都开着,那是老曹承包的,他跟我是对头。”连路人都没有一点儿善心,甚至还怀着害人之心。
一切皆是荒谬。生活的荒谬性迫使人们通过自杀来逃避它,李雪莲也不例外,例外的是,她找不到一块自杀的地方。
刘震云几乎是笑着虚构这个故事的,幽默处处可见,但是,在幽默的语词外,底子是悲凉。当我看完这部小说时,我不禁想问,在作者的心里,难道就没有什么正义的容身之地?难道世界真的如此荒凉,如此荒谬?难道人心真的都如此,信任没有了,牺牲没有了,心亡而道毁了?
我想不是,因为真正一场悲剧里,满满当当都是一种正义。萨义德说,知识分子的代表是在行动本身……知道如何善用语言,知道何时以语言介入,是知识分子行动的两个必要特色。刘震云显然是朝着这个方向的,在李雪莲的身上,显然充溢着作者的同情、悲哀和希望,自然也充溢着一种对人心的信任和期待。这使人不仅想起堂吉诃德。难道,李雪莲不是与风车大战的英雄吗?
更多热门文章:
1.我不是潘金莲小说结局?
2.我不是潘金莲小说内容简介
3.我不是潘金莲小说结局是什么
4.小说我不是潘金莲结局
5.我不是潘金莲小说简介

5

导语:《我不是潘金莲》确是一部意味深长的小说,它是窗含西岭千秋雪。下面是小编收集我不是潘金莲小说结局的资料,供大家参考!
故事落幕,这个为了自己的名誉奔走了一声的女人,还是没有得到她想要的承诺,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结果!
《我不是潘金莲》是作家刘震云写的小说,书中的女主人公叫李雪莲,为了生二胎,她经历了一场荒诞的离婚案,被丈夫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她不是处女,从此背上了“潘金莲”的恶名。
在书中,李雪莲为了扞卫自己的名誉,几乎用了一辈子的时间。而其实,她只是想改变想纠正别人的一句话,但结果却是越纠正越糊涂。
李雪莲上访了20年,见过大大小小的官员。刘震云通过对这一荒诞事件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体制的存在的不公。看似荒诞的案件背后,是整个社会的深思。
在小说的最后,李雪莲告到中央,让当时为难过她的所有官员都被撤职。而最后当事人——李雪莲的前夫出车祸死掉,李雪莲奔溃大哭,因为就算他死了,也没有人来洗刷她的冤屈,没有人承认她不是潘金莲。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