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经济学通识读后感(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4-04-26 08:41

推荐经济学通识读后感(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关于经济学通识的读后感,应注意:

1. 概括书籍内容,简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表达个人感受,阐述书中观点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
3. 结合实际,探讨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4. 语言简洁明了,逻辑清晰。

1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600字:
读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我们在经济学中学到的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就是把愿望和结果分开来看。愿望是一回事,但愿望曹诚的结果是另外一回事。”
今天我还是想继续就昨天提出的那个荒谬的比喻来絮絮叨叨,因为尽管我嘴上说着那是一个多么荒谬的想法,但在我的内心里,仿佛一直有一个声音在说,顺着这个思路,不断纠缠、辩驳,就能收获些什么。
我看到过的(十分有限的)每一本经济学相关教材在讲到供给需求的时候总会提到房价这个例子,殊途同归也好还,异曲同工也罢,这本书也没有例外。可惜我至今没搞明白这个问题,我其实挺想知道,那些写书的经济学家或者大经济学家们,他们真的完全搞明白这个问题了吗?比如说,有没有谁能准确地告诉我,现如今北京的房价将何去何从,亦或再直白些,什么时候买个房子最合适?读后感·当然,不会有人来回答我,但凡回答我的,多半也不是什么大经济学家。好吧,也有可能是我的某个师长听到后,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对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极有可能。
我并不同意“需求是刻画人性的”这一提法,人性比需求定律复杂得多。这个提法,恕我直言,看着很有道理,但实际只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说服自己的方式,一种自我疏导的方式——对于一个问题,只要你能想得明白,说得通,理得清,不用需求定律也可以。
需求第三定律,“好东西运到远方”。我觉得这个还是需要结合“愿望和结果没啥关系”来看,才算完整。
“经济体系要解决的首要难题是应付变化的问题”——价格是个有用的工具:1)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2)指导生产;3)做出奖惩,决定商品分配
这提醒我,工具变量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具体的思考还需要进一步去做,我还没有想明白。

2

这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金钱的魔力》,文中店员托德和老板见钱眼开的丑态令我感到厌恶,也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这篇文章摘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一书,极大地讽刺了当时社会那些见钱眼开,爱财如命的家伙。我们不就应像老板和托德那样做,见钱眼开唯利是图,以钱的多少来决定对人的态度。不管对方是穷人还是一个大富翁,都要热情的对待和尊重他们。
文中的托德和老板简直就是金钱的奴隶。其实不要说,此刻社会上许多人都被金钱“指示”得团团转。比如说有一种食品不合格,他要先过国家检测总局那一关,就务必拿金子,拿好酒,拿好烟来服侍那位“关键人”,难道有哪一位领导不曾在金钱面前失去了理智呢?
我们有时候因为懒惰,便给那么5角、1块的“小利小惠”,要另一个同学去帮他买,这样报酬我们戏称为“跑腿费”。我们班的同学酷爱玩电脑游戏,有些同学叫另一个同学帮自己升级,然后给他多少多少“QQ币”,这种交换法在他们中间还颇为流行。也许,这就是金钱的奴隶,我们绝对不能做老板和托德。
读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活在世上,如何对待金钱,就应持有怎样的一个金钱观,是每个人都要明白。如果人们都像书中的老板和托德那样,那么世界上所有的人就都享受不到尊严,人生的价值就会完全失去标准,也就是说,有钱有价值,没钱没有价值,这太荒唐了。
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情节曲折,叙事过程有一定的起伏感,体现了情节的曲线美,引人入胜。

3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这本书是老师介绍给我们的,据说不错(当然在看完之后,我觉得确实不错)。它是费孝通先生的一篇博士论文。作为论文,由于受其自身体裁的限制,学术性的内容会多一些,因而便显得枯燥。其实,在一开始,我对它并没有什么兴趣,但在读过两三章之后,发现它真的很不错。《江村经济》将一个大范围的社会研究,通过研究一个小村庄折射出来,将作者自身经历融入书中,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更是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而我,在认真阅读后,也收获了一些东西,产生一些看法。
前言
《江村经济》是一本关于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它描写了长江流域一个名叫开弦弓村的村庄的经济等问题和该村庄的历史发展变化。在书中,费孝通先生针对这个村的发展作了深刻分析,使我对中国农村的现状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并且,从中我更是深深体会到了作者的赤诚的爱国心和他对于社会学的热衷。
地理环境
费思博士等认为: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现阶段,把一个村子作为单位最为合适。而费孝通先生也正是出于实际的考虑,将自己的调查范围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村庄内进行。费先生选择的调查地点叫开弦弓村,它坐落于长江三角洲上的太湖东南岸。该地区受夏季季风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爽,“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的气候条件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生产季节约持续300天”。而且,“该地区位于长江和大运河这两条水路干线的交叉点上,这两条水路把这个地区与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广大疆土联结起来”。自然环境的优越和交通的便利是这个地区在当时中国经济上取得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村庄中,土地是维系人们生产与生活的主要物质条件。人们可以根据当地人所占土地的自然条件大致推论出村里人的职业。而恰好,该村中的外来户全部从事着特殊职业,当然,他们没有土地。
另外,有着交通优势的开弦弓村并不仅仅发展农业,它的工业尤其是蚕丝业,在当地乡村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近些年先进技术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该地区的传统蚕丝业逐渐衰落。
从这个篇章中,我了解到,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但更不能脱离整个社会或者世界。开弦弓村由于受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影响,在整个村庄的规划中,并没有一个可以将人们集中起来进行公共活动的专用场所。不过,在随着中国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该村庄的内部联系紧密起来,一些公共机构的建立正是社区生活变化的体现。
社会背景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家族”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它在长期的中国历史中扮演着保证亲族延续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的纽带的角色。“家族”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家”的亲属关系的扩展。而“家”的规模大小是有两股对立的力量的平衡而取决的。一股要结合在一起的力量,另一股要分散的力量。这两种力量导致的亲属关系的扩展恰恰是通过姻亲关系来实现的。在这个村庄里,婚姻是一个非常正式而又严格的问题。这里的人们的婚姻之事严格按照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而这里不存在求婚的说法。子女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被父母定下了婚事,婚姻自由是不存在的。而且这里的人们习惯上讲究“亲上加亲”,因而表亲间联姻现象很是普遍。因为婚姻在这里的主要作用就是绵续家世及促进家族的发展。在这样的婚姻关系中,婚姻双方的地位并不平等。人们对于妇女的要求有很多,而且过分重视“香火”问题。这更是造成了“小媳妇”现象的存在。
当然在家族、婚姻问题中,财产继承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在一个村庄中,财产不仅仅局限于家产,还有村产、扩大的亲属群体的财产和“无专属的财产”。这些财产的继承主要以集体占有和私人占有的形式存在。在拥有财产的群体中,家是一个基本群体,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群体。一个农村家庭中,传递的主要财产是土地,主要对象是该家庭中的直系男子。若没有直系男子,则由家庭或家族中的长辈来立继。当然继承者还有赡养老人的义务。由此我们可看出,传统的中国从承担责任和发展家族考虑,给予了男子很高的地位和权利,这是一个存在已久的社会问题。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妇女的独立性越来越强,这些问题已得到了显著的解决。
另外除了亲属关系的联结,还有一个基本的社会纽带就是地域性的纽带。在这个村子里,有一些人在一起组成了户,他们共同居住、吃饭和劳动。而其它形式的联合群体也多如此存在。
经济生活
开弦弓村的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文化为满足人们的需要,提供了各种手段来获得消费物资,但同时也规定并限制了人们的要求。文化对于村民的消费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
村里的房屋都设计有堂屋。堂屋是住房中占地最大的,一般用来做劳作的场所,例如养蚕,缫丝、打谷等等。它也是人们接待客人或存放农具、农产品以及供置祖先牌位的地方。
在村庄中,除了生产,人们的主要活动是聚会、出会和一些宗教、祭祀活动。
这些细节体现了这个村庄以农业生产为主,但也有一些副业等的发展。而在一代代传承与发展中,村民们保留了许多习俗文化。这些都是我们研究该地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资料。
在地理环境中,作者曾提到,由于人们所占土地不同,人们所从事的职业也有许多种。主要可以归为四类:农业、专门职业、渔业和无业。但不管如何划分,这些职业的类别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且它们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从这些职业所从事的人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大部分的人使用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但他们不仅仅只从事农业生产,还有其他的如蚕丝业的乡村工业生产。还有部分因成年男子死亡,只有寡妇和儿童等的家庭,不靠自身劳动过日子,而是依靠出租土地生活。
在从事农业生产中,天气条件很是重要。人们根据传统的节气表和一些进步的生产技术来安排农业生产。而土地的占有促使了雇农和小土地出租的产生与发展。这种生产方式也有效地利用了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除去农业生产,蚕丝业是这个村里的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来源,这也是太湖一带农民的特点。前面说过,蚕丝业在后来有所衰退,也正是如此,当地人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改革中,促使变革的主要力量是世界经济的衰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当地一些技术人才的积极参与。另外政府的重视和帮助也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在改革中也有许多问题,比如技术革新进退维谷。费孝通先生也提出了他对于乡村经济发展的建议:通过引进科学的生产技术和组织以合作为原则的新工业,来复兴乡村经济。
在整部书的最后,费孝通先生着重讲述了中国的土地问题。他指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而农民的主要开支又在土地的使用上。我们应认识到,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的关键应在于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不是紧缩农民的开支。因而费孝通先生再三重申,恢复农村企业才是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的根本的措施。
《江村经济》作为一本探讨社会问题的书籍,它深刻地、如实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是一部很值得阅读的社会学类型的书籍。

4

《通往奴役之路》,作者哈耶克,这本书开始时给我的印象是这是一本经济学著作,作者哈耶克在关于市场的理念上与凯恩斯相反。读了之后才发现,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般经济学书籍,其中说到自由、法治、极权主义、集体主义、保障、计划、公正、平等等诸多课题,让我认识到社会和我们的一切都可囊括其中。
1、其中讲到自由这个话题,之前看电视剧欢乐颂时,其中有一段台词“在那些没有信心靠自己的奋斗找到前途的人们当中,很难找到独立的精神或坚强的个性”。读这本书时发现了这句话就来源于这本书。自由,这个概念的含义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是错误的,认为可以随自己的意愿生活肯定是不正确的,我的理解是有自己的想法、独立的精神。
2、自由是有代价的,自由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如果你要安稳,你要保障,不但不能增加自由的机会,反而构成了对自由的最严重的威胁。我们的自由是有限度的,限度就是自己接受的安稳。安稳也是有代价的,就是自己放弃了的自由。比如工作机会,选择一份安稳的工作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束缚。
3、我这里说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讲更多的不确定性。比如对未来的很多预期结果有很大的确定性,那么也意味着未来也会更加安稳。比如你在某一个城市买下了房子,那么对未来的确定性就会提升,也会更加安稳。相反,如果你把房子卖掉了,那么不确定就在增加,相对来说,自由度也在提高。
4、对未来有更大期待的人希望更自由,对未来不太乐观的人希望更安稳;敢于拥抱甚至喜欢未来变化的人希望更自由,恐惧甚至躲避未来变化的人希望更安稳;读后感.大多数的年轻人更希望自由,大多数的老年人更希望安稳。在我认识的人里,有人把房子卖了,他们希望房子不要成为自身的束缚,有更多的人一直都希望有自己的房子,他们希望生活可以安定下来。
5、自由与安稳,不可兼得。我们要认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祝愿希望自由的人可以获得他们的自由,祝福希望安稳的人可以安逸地生活。

5

最近看的经济学相关的第二本书《大局观》读完了,正好记录一下。对于这本书,记录一下印象最深的几点内容。
一、经济学是理性的科学,很多经济学的原理建立在完全理性的假设条件下,但是市场并非理性的,人并非理性的,所以在实际运用中,需结合非理性的条件,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二、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互相影响。
三、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实行的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且准备长期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但朝鲜战争为中国敲响了警钟,必须大力发展国防,而重工业又是国防的基础。如果想控制市场的资源和价格,前提就是国家需要对经济领域的全面控制和垄断,所以必须转变为计划经济。

四、财富不平等的加剧受伤的不仅仅是穷人,税收是调节财富的重要手段。未来阶层的固化更难打破,拼爹会赢过拼搏。
五、人口的慢变量。
过去由于计划生育,出生人口大量降低,未来由于养孩子的成本过高,也不会出现过去一家很多孩子的现象。所以未来中国会迎来很严重的老龄化,人口断崖式下跌,那到时候房子卖给谁?社会养老和医疗问题加剧政府要怎么办?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