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兰若《论语》第二轮共背 泰伯篇学习心得

更新日期:2024-05-18 23:47

《论语》泰伯第八

泰伯篇学习心得大家好,今天继续和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我们来复习总结一下泰伯篇。《述而篇》夫子给我们讲教育,告知我们他是怎样学习的,教弟子如何勤奋学习,然后要择善固执之,以及学习要注意哪些不可以做的部分,要做一个坦荡荡的君子,成就圣贤格局等等。那么儒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泰伯篇》和盘托出夫子的心意:从一开始的让天下,到结尾的尧、舜、禹是怎么成为圣王并用心守护天下的巍巍德行,夫子告诉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成就圆满至德,帮助天下众生。普天之下,万类苍生竞自由,同一片蓝天,所有的人都希望过上安然幸福的生活。而这样的生活,一个为政者的德行圆满至关重要,所以《泰伯篇》,等于是第二篇《为政》的引申注解。《为政篇》从“为政以德”开始,讲到教诲弟子们孝悌是下手处,讲到“君子不器”的精勤学习,讲到学习时要注意不可“攻乎异端”,告诉子张为政要多闻、慎言、多见、慎行,举贤荐能,虽然只是在家里行孝,但是做到了就是给天下人以身垂范;然后遵循礼,就可以绵延百世,最后还给我们提醒见义(利天下之大义)要勇而为之。可以说《为政篇》的内容就是智、仁、勇三达德的圆满,孝悌、仁爱、礼仪全方位都为我们展示为政者所必须去努力的部分。第八篇又是如何从这几个方面展开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汇总学习这个至德的内涵。中国文化传承至今实际上是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这些圣贤所传承的文化总称。尧、舜的时候帝位是“禅让制”,请有贤德的人来管理天下,一心承办的是天下百姓的福祉。夏商以后,周朝秉承先祖的深厚祖德,施行德治、礼治,天下归心,乃至国家长治久安八百年。泰伯正是在这样的德行传承中,成就了圆满德行的一位。他孝顺父母、三让天下、满父亲的心意,而这个“让国”的行为老百姓还看不出来,所以夫子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这样的至德是怎么成就的呢?本篇从第一章开始到第十七章都是在教我们如何来了解、学习、实践这样的至德。第二章到第七章,是我们自修的要点。第二章讲依礼而行。一个君子具备恭、慎、勇、直的美好德行还要依礼而行,就不会劳而无功,畏惧怯懦,甚至引起动乱。周公制礼作乐,让我们个人的生命能够有合宜的行为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上面形成一种和谐关系,用这样的礼来治理国家就是国泰民安、和谐社会。所以美好的德行如果没有礼的调教,其实会产生弊端的,而治国更加要透过礼作为依循的法则。其次,孝道要终身奉行。曾子临终时说自己一生战战兢兢,不敢造次,所说的就是尽孝终身,全身而退。曾子德行严谨笃厚,从每天以三件事反省乃至终身实践孝悌,著述《孝经》为天下范。孝悌是仁之根本,仁正是儒家的核心部分,曾子实践做到了,也给到我们下手处,成圣成贤,修身从孝道开始。所以,当孟敬子来问政,曾子殷重地劝诫:作为执政的君子如果能修身慎行,“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周旋中礼”,是自然而然散发的光辉,这样的光辉,也自然感得远离别人的“暴慢”“不信”和“鄙倍”。为政者更要注重的是内在克己复礼、规范有度,方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那么学习时要怎样学呢?圣贤君子的榜样是怎样的呢?曾子举例说:颜渊虽见闻广博,但他却谦虚向学,乃至向见闻寡少的人去请教,正是教我们如何依止师长学习。颜渊的愿望是“愿无伐善,无施劳”,这种不居功、不劳苦别人的若无若虚之意,正是圣贤气象。对于凡夫的我更要努力向善,谦虚学习,努力改过,抓紧一切机会来完善自己、修正自己,才能渐渐向圣贤靠近。第六、第七章就特别讲到立定大志,方能成就一番事业。所以“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人与?君子人也”。周公正是在内忧外患、国家危亡之机,受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终不负所托,辅助武王、成王,成就周朝八百年国泰民安,是真正的圣人。为政者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志向,更有这样的超然智慧,就能从凡夫一步一步修成君子、圣贤。“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为什么能够做到“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呢,因为确立了“仁以为己任”这样高远的人生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任重而道远。“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息尚存,矢志不渝,不达目标,永不放弃。在后面几章里,夫子告诉我们,自己道德修养做到了以后,要教化利益天下,那么从哪里开始?教化的内涵在这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夫子是用“《诗》、礼、乐”这三个科目来施教,希望能够达到“兴、立、成”这三个教育的目标。《诗》、礼、乐把它用在为政上,可以教化一方百姓,移风易俗、安上治民;用在教育上,就可以成圣成贤。圆满的礼是圣贤制定,我们不一定都懂,夫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是圣人他不讲,而是讲了我们未必能够听得懂,因为基础不够,但是只要愿意把这个礼用在我们的生活日用和与人互动当中,哪怕婚丧嫁娶、衣食住行,都会知道如何取舍,乃至立身行道都能得到莫大的利益。另外,夫子再再警戒为政者要注意修行的次第,违悖次第乃乱象之因:“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自身修养没到,没有仁爱之心,好勇还疾贫,一定天下大乱。所以,我们更要谨记不可“勇而无礼”,否则会乱,也一定要有仁爱天下之心。接着夫子说到一个为政者如果骄傲且吝啬,即使有周公这样的盖世之才,也没什么可取的。《礼记》说“傲不可长”,骄傲的人眼睛里一定是目无尊长,何谈学有所成;夫子也劝勉我们,求学之道要坚守初心,不是求高官厚禄,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见和隐都是为了天下百姓。对于平时我们发心做事,要做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的老师也常常告诫我们,要代人着想,理解别人所处位置的不易,不要自以为是、指手画脚,否则失之偏颇,于人于己都不利。如果没有位而要去谋政,师出无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结果必然适得其反。所以安分守己,素其位而行,君子思不出其外,这是君子安身立命之根本原则。如果一切都依礼而行,万事万物就会呈现和谐美好的状态,那就是“乐”的功用!王凯老师说,从圣人心续中流淌出来的“乐”,是涵藏在圣贤心续中与天地人相和的自性之德的自然流淌。有一种美、有一种文化叫作“和”,世界和平、社会和谐、家庭和睦、人际和美、上下和顺。但一切的和谐,都是从心灵的和谐开始,这种心灵和谐所呈现出的节奏与律动,与天地万物相合,这就是依礼而成的乐的相状!当然,每个人都不完美,夫子说一般人有三种典型气质:有的人狂妄不羁,有的人幼稚无知,有的人愚直不知转弯。同样,孔子直视人性的光辉,指出如果能把人性中本具的善良品性显发出来,再来摄持这些看似不足的毛病,譬如用“直爽”摄持“狂”,用“谨愿”摄持“侗”,用“信”摄持“悾悾”,就会呈现出另一番崭新景象。如果人性中的这些善端被抹杀了,我们的生命就会不断地下滑,如此连圣人都拿你没办法!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安立在成圣成贤的究竟目标之上,努力涵养人性中的善良品性,做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虽然我是一介凡夫,纵然毛病百出、乏善可陈,但坚信已走在成圣成贤的这条光明道路上,跨出的每一步都与之相应,相信一定可以走到生命成长的顶峰!接着后面三章,夫子盛赞圣人之功德巍巍,“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教我们修身治国平天下就要跟随这样的圣王学习。生命中我们怎样找到一位可以带领我们的师长并紧紧追随学习呢?第一步要去了解、思维师长的功德。夫子带着我们去深入思维尧、舜、禹圣王的如天至德,深远而广袤。因为尧舜之时天下大治,正是夫子心目中的大同社会。周代秉承尧舜禹之德行,天下英才聚集,虽然国力已经可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然“以服事殷”,能取而不取,谦让到了极致,夫子说“可谓至德”!作为为政者,如果想要成就利益天下的大事业,一定要一群人一起来,所谓师、道、友的团队,才能成就这样的千秋大业。而这一切一定要依靠在位者的至德引领。这些德行不是高高在上无法学习,夫子告诉我们学习的下手处:禹王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但是对祭祀先祖极尽孝心,对父母更是尽心竭力;朝廷之上礼仪三千,一丝不苟;忘却身心,体恤民众,而尽力乎沟洫。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天下百姓。禹,就是这样,有着彻底的无私无我的仁德圆满之心,而且以身垂范。所以孔子说“禹,吾无閒然矣”。从这几章,我们学习到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依师学习,要学会对师长修信念恩,方能成就。感恩兰若带动我们的学习,让我们可以学习到历代祖宗之浩然功德,当立志奋起努力!总结《泰伯篇》,夫子心意尽显,而整本《论语》的精髓也是和盘托出。至德是什么?一心为天下老百姓谋福利。如何做到呢?选择圣贤作为我们的学习榜样,从孝道开始,立定志向,修身、齐家方可以治理天下。儒家思想体系的纲要就是孝、礼、仁。在这里,从泰伯至孝到仁爱天下让其位一气呵成,这正是夫子要告诉我们的古圣先贤的至德典范。所以,我们虽是一个普通的凡夫,如果立定不可夺之志向,从孝道开始实践,修身慎行,利益天下,每一步都是为了自己的目标而来,终有一天可以达到尧、舜、禹之至德。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 ----赵静感谢关注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