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2018年四川省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4-05-19 03:43

第1篇:2018年四川省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叙事-高考-3000字

2018四川高考试题语文

(12分、每小题3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眼睑(jiǎn)哺育(bǚ)扎辫子(zā)亘古未有(gèn)

B.嫩绿(nèn)铲除(chǎn)紧箍咒(kǖ)一蹴而就(cǜ)

C.抽噎(yè)迸裂(bèng)户口簿(bǜ)不屈不挠(láo)

D.愤懑(mèn)要挟(xá)绊脚石(bàn)恃才傲物(shì)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打蜡顷刻生死攸关口干舌噪B.飙升印证贻养天年扶摇直上

C.巨擘清彻历久弥新所向披靡D.皱褶荧屏风生水起精简机构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李劼人偏爱用四川方言写作,这和他从小生活在成都分不开,他爱到茶馆听评书吗,评书一人生动幽默的话语,就成了他今后文章中的语言。

B.生态走廊如果建立得当,能够在不影响人类居住区域的前提下将隔离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从而将大大提升野生动物种群的稳定性。

C.熊猫饮水,颇似酒徒贪杯,他总是喝的肚皮隆起,而后安之若素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一摇一摆地香远处的箭竹林走去。

D.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弹棉花、补锅钉碗等许多曾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老行业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B.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太阳神鸟”金箔,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以其精致和神秘展示了古蜀人的智慧和魅力。

C.全国规模最大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已经收藏了10万多号标本,这些标本几乎覆盖了所有中国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

D.音乐剧是19世纪末诞生的,它具有极富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娱乐性,使它成为很多国家的观众都喜欢的表演艺术。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工业化时代,学校教育映射了工业化的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在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在过春节,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像20年前那样骑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都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背后因素---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与78分联系在一起,就成了数据。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有非机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多集中于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种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电影中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最先想到的是游戏。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有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从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的变化,却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事情,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教育将成为继经济学之后,一门不再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目前的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社会的竞争将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还受制于减少犯错和标准化的“魔咒”。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将主要有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化的培养方式。这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

5.下列关于大数据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的个性和创新不足,这样的弊端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

B.大数据教育的特点是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

C.以数据支撑为标志的大数据教育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社会效益,但不少人没有对它给予应有的关注。

D.大数据教育将不再是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而会成为继经济学之后的第二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6下列不属于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的变化的一项是()

A.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等由数据支撑。

B.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他们与家长、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得以处理为数据,可以丰富教育资源。

C.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学生们在校即时同步学习,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

D.累积足够的学生个体信息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从而最大可能的实现每个人的进步与成功。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教育”中的“数据”不是鼓励的“数字”,而是对数字及其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处理所形成的“数据”。

B.大数据教育时代,随着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情感交流和思想教育将会出现新的情况。

C.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培养的少犯错和标准化人才,难以适应后工业化大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D.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

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职。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筠为文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约常从容启高祖曰:“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

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其见重如此。

普通元年,以母忧去职。筠有孝性,毁瘠过礼,服阕后,疾废久之。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

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其自序曰:“余少好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又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沈少傅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节选自《梁书王筠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有居郎署者居:任职。

B.以母忧去职忧:忧虑。

C.老而弥笃笃:执着。

D.身为四代之史身:亲自。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时人为之语日吾羞,不忍为之下

B.乃欣然就职疑其有悔改,乃复请之

C.其见重如此其翼若垂天之云

D.不足传之好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第卷(非单项选择题共123分)

四、(31分)

10.把第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4分)

(2)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4分)

11.第卷文言文中,王筠是怎样学习的?请简要概括。(5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限画9处)(4分)

周室既衰诸候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13.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3分)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个小题)(6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孟子告子下》)

(2)_________,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4)_________,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

(5)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杜甫《咏怀古迹》)

(6)_________,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7)桂棹兮兰桨,。(苏轼《赤壁赋》)

(8)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论客的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模仿得像一点,作品就伟大一点,文学是如此,绘画亦如此,推而至于音乐,舞蹈,也无一不如此”等话来。这句话,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他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也没有的景象;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仅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或风、雷、雨、雪的突变,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我们人类,大家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见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现在他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闻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是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一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得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⑧我曾经到过日本的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的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四国的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上过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每到一处,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的;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⑨从前有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我们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则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丙项是()()(4分)

A.文章从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走,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第②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幻,姿态万千。

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发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E.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已,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16.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17.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8.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6分)

①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胞,又觉得清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呈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常常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家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六.(10分)

19.为展示“走进汉字历史,探究字形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请给下面的《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要求:①至少答出两个特点;②语言准确、简明、连贯;③不少于40字。(4分)

20.请紧扣下面画线的句的观点,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倏手法,续写一段意思完事的话,不少于60字。(6分)

“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不少名著都蕴含有尚和精神。

七.(60分)

21.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

这句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第2篇:掘墓鞭尸的成语故事-素材-其他-300字

成语名称:掘墓鞭尸

成语拼音:jué mù biān shī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仇恨很深。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连动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挖开坟墓,鞭打尸体。形容凶恶或仇恨很深。

成语来源: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力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成语造句:他干掘墓鞭尸的事情不得人心。

掘墓鞭尸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伍子胥因父与兄被楚平王所杀逃到吴国,帮助吴王阖庐攻打楚国,五战五胜,打到楚国都城郢城,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掘墓鞭尸,友人反对,伍子胥说:“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掘字开头的成语

掘墓鞭尸

包含有掘字的成语

临渴掘井 掘墓鞭尸

第3篇:掘墓鞭尸的成语故事-素材-其他-300字

成语名称:掘墓鞭尸

成语拼音:jué mù biān shī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仇恨很深。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连动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挖开坟墓,鞭打尸体。形容凶恶或仇恨很深。

成语来源: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力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成语造句:他干掘墓鞭尸的事情不得人心。

春秋时期,伍子胥因父与兄被楚平王所杀逃到吴国,帮助吴王阖庐攻打楚国,五战五胜,打到楚国都城郢城,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掘墓鞭尸,友人反对,伍子胥说:“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掘字开头的成语

掘墓鞭尸

包含有掘字的成语

临渴掘井 掘墓鞭尸

第4篇:拨草寻蛇意思解释及故事出处-其他-一年级-100字

成语典故 束身自好很少使用 成语拼音

shù shēn zì hào

成语解释

束身:约束自己,不使放纵;自好:要求自己好。指保持自身纯洁。

成语故事或出处

《后汉书·卓茂传》:“束身自修,执节淳固。”

成语造句

次即~,优游卒岁,以自处于朝隐。(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成语用法

点评: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文章前后连贯,形成完整的形象。

第5篇:束身自好-应用文-二年级-200字

一、基础知识题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厌恶(wù)管束(sù)广漠(mò)质问(zhì)

B、责罚(zé)眼翳(yì)调度(diào)轻薄(bó)

C、庶祖母(zhé)嬉戏(xī)抽屉(tì)野蛮(mán)

D、文绉绉(zōu)绰号(chuò)牢骚(sāo)宽恕(shù)

2.为下列句子选择一个准确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我母亲待人最________________(A、慈详B、仁慈C、仁义),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②在这_______________(A、广漠B、茫茫C、广大)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______________(A、约束B、管理C、管束)过我。

③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_______________(A、请D.找C.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

3、“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句中加粗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不”是双重否定,表明作者对自己在童年时代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的强烈惋惜之情。

B、“一点”表明作者童年时学到的东西不多。

C、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D、加粗词语用双重否定强调作者童年时代就很有成就。

4、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①第一句话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②对文中加粗字“混”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一个“混”字,其实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

B、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暗接,“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

C、一个“混”字,潜在地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很大,即使没有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

D、一个“混”字表明当时作者的境遇并不理想。

③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文中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加上“如果”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B、加上“如果”,表明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假设,并未得到别人的认可。

C、加上“如果”,是作者谦虚的表现,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好感。

D、加上“如果”只是为了形成排比,没有别的含义。

④最后一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⑤请用语段中的词语,说说“我”从母亲那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二、阅读测试题

(一)节选自《我的母亲》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lì()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níng()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yì()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yì()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huǐ()又急,听说眼yì()可以用舌头tiǎn()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tiǎn()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1.根据拼音写汉字。

2.“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母亲为什么这样教训儿子?(用原文回答)

3.选文第二段写了几件事?分别概括这些事情的内容。

4.以上两段文字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我”的母亲的?

5.母亲为什么“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6.“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一细节描写中包含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二)跟陌生人说话刘心武

①父亲总是嘱咐子女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尤其是在火车、大街等公共场所。母亲对父亲给予子女们的嘱咐总是随声附和,但是在不跟陌生人说话这条上却并不能率先lǚxíng;而且,恰恰相反,她在公共场合,最喜欢跟陌生人说话。

②有一次,我和父母回四川老家探亲。在火车上,同一个卧铺间里的一位陌生妇女问了母亲一句什么,母亲就热情地答复起来,结果引出更多询问,她也就更热情地絮絮作答。我听母亲把有几个子女、都怎么个情况,包括我在什么学校上学什么的,都说给人家听,急得用脚尖轻轻踢母亲的鞋帮,母亲却浑然不觉,乐乐呵呵一路跟人家聊下去。那妇女跟她一个脾性,两人说到共鸣处,你叹息,我摇头;或者我抿嘴笑,你拍膝盖。母亲的嘴不设防,总以善意揣测别人,哪怕是对旅途中的陌生人,也总报以一万分的善意。

③有一年冬天,我和母亲从北京坐火车到张家口,坐的是硬座,对面有两个年轻人,面相很凶,身上的棉衣破洞里露出灰色的棉絮。没想到,母亲竟去跟她对面的小伙子攀谈,问他手上的冻疮怎么也不想办法治治,说每天该拿温水浸它半个钟头,然后上药。那小伙子冷冷地说:“没钱买药。”还跟旁边的小伙子对了对眼。我觉得不妙,忙用脚尖轻轻踢母亲的鞋帮。母亲却照例不理会我的提醒,而是从自己随身的提包里摸出一盒如意膏,打开盖子,用手指剜出一些,要给那小伙子手上有冻疮的地方抹药膏。小伙子先是要把手缩回去,但母亲的慈祥与固执,使他乖乖地承受了那药膏,一只手抹完了,又抹另一只;他旁边那个小伙子也被母亲劝说得抹了药。母亲一边给他们抹药,一边絮絮地跟他们说话,大意是这如意膏如今药厂不再生产了,这是家里最后一盒了,这药不但能外敷,感冒了,实在找不到药吃,挑一点用开水冲了喝,也能顶事……末了,她竟把那盒如意膏送给了对面的小伙子,嘱咐他要天天抹,说是别小看了冻疮,不及时治好,抓破感染了会得上大病症。她还想跟那两个小伙子聊些别的,那俩人却不怎么领情,含混地道了谢,似乎是去上厕所,竟一去不返了。

④火车到了张家口站,下车时,站台上有些个骚动,只见警察押着几个抢劫犯往站外走。我眼尖,认出里面有原来坐在我们对面的那两个小伙子。又听有人议论说,他们这个团伙原是要在3号车厢动手,什么都计划好了的,不知为什么后来跑到7号车厢去了,结果事情败露被逮住了……我不由得暗自吃惊:我和母亲乘坐的恰是3号车厢。看来,母亲的善良感动了那两个抢劫犯,他们才没对我们下手。

⑤母亲84岁谢世,算得高寿了,在她84年的人生经历里,没有出现过一例因与陌生人说话而遭致的损失,或许是上帝对她的厚爱,或许也证明着即使是凶恶的陌生人,遭逢到我母亲那样的说话者,其人性中哪怕还有萤火般的善,也会被煽亮?如今,母亲已去世多年,但她与陌生人说话的情景,时时浮现在心中,浸润出丝丝缕缕的温馨。

⑥前两天在地铁通道里,听到男女声二重唱的悠扬歌声,唱的是一首我青年时代最爱哼吟的歌曲,那饱含真情、略带忧郁的歌声深深打动了我。走进唱歌者,发现是一对中年盲人,那男的手里捧着一只大搪瓷缸子,不断有过路的人往里面投钱。我在离他们很近的地方站住,想等他们唱完最后一句再给他们投钱。他们唱完,我向前移了一步,这时那男的仿佛把我看得一清二楚,对我说:“先生,跟我们说句话吧。我们需要有人说话,比钱更需要啊!”那女的也应声说:“先生,随便跟我们说句什么吧!”我举钱的手僵在那里,心里涌出层层温热的波浪,每个浪尖上仿佛都是母亲慈蔼的面容……

⑦母亲的血脉跳动在我喉咙里,我意识到,生命中一个超越功利防守的甜蜜瞬间已经来临……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lǚxíng()

2.文章起笔交代父亲对于子女的嘱咐是:(1);在母亲与陌生人说话时,“我”(2)的动作显示“我”遵从了父亲的嘱咐。

3.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修辞方法,其作用是

4.文章写了母亲与陌生人说话的两件事,略写;详写

;这样安排详略是因为

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赞扬母亲总以万分的善意对待别人。

B.劝慰我们应热情友善地对待陌生人。

C.揭示即使萤火般的善意也会被煽亮。

D.体现打破功利防守会创造美好境界。

6.联系上下文,在第⑥段结尾处补写一段“我”的内心独白。(8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B2.①B②A、C③C3.、C

4.①是对上文的总结。②D③A④话题的转折⑤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

二、阅读测试题

(一)《我的母亲》节选

1.厉拧意翳悔翳舔舔

2.因为“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3.选文第二段写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写的是母亲因为“我”说了轻薄的话而重重地责罚“我”。第二件事写的是母亲用舌头舔“我”的眼病。

4.“严格的管束和深沉的爱护”或“教之严,爱之慈”

5.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6.包含了“我”对母亲的怀念、爱戴、感激和敬爱之情

(二)《跟陌生人说话》

1.履行

2.(1)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尤其是在公共场合

(2)“用脚尖轻轻踢母亲的鞋帮”

3.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有些人身上蕴含的善意的微小,但就是这样微小的善意,也会在母亲的感染下放大,以此表现母亲以十万分友善对待任何人的伟大。

4.在回四川老家探亲的火车上,母亲乐呵呵地与陌生人聊家庭情况。

在到张家口的火车上母亲为两个年轻人敷药,使他们改变了抢劫计划。

第一件事表现母亲用善意对待善意,第二件事表现母亲用善意让劫匪改变计划,详写第二件事,更能体现母亲这种不设防的善意的力量,以此表明“生活也需要超越功利防守”的主旨。

6.要点:审视“不与陌生人说话?’的生活信条,理解母亲的不设防。

示例:现实生活中,因与陌生人说话而引出麻烦甚至纠纷的实际例证并不少见,但是,妈妈,今天我终于理解了您的木设防,盲人夫妇渴望交流的淳朴真情,只有不设防才能让我们好好领受。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