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观后感丨《无声的功勋》:硝烟已逝 精神永存

更新日期:2024-05-16 21:43

穿过历史硝烟,重回瞬息万变的红色岁月。



《无声的功勋》第一次系统化推出隐蔽战线的英雄人物,第一次大规模展现隐蔽战场的伟大斗争。其中包括保卫党中央机关、被称为“龙潭三杰”之一的钱壮飞;临危受命、重建南京党组织的陈修良;潜伏在胡宗南身边并成功获取国民党“闪击延安”情报的陈忠经;打造我党第一台无线电收发报机的李强;潜伏在蒋介石身边14年,“按住蒋介石脉搏”的沈安娜;在贾汪一线组织23000多人战场起义,为淮海战役胜利做出重大贡献的张克侠等,很多人物和故事都是首次以纪录片形式公开。


科研党支部党员通过微信群,进行了线上讨论,对于我党第一部无线电台的制造者李强,深表钦佩、崇敬之情。



1928年10月,参加完中共六大的周恩来找到了在党内被称为“能人奇才”的李强,让他研制收发报机。李强就读的是上海东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对无线电技术一无所知。尽管如此,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接下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重任。当时的中央特科既没有与无线电有关的文字资料,也缺少理论书籍,李强只能从英文资料上找到收发报机的图样,绘制出电台线路图和零件图,然后按图索骥,冒着被抓捕的危险,四处收罗零件,但在国民党的严防死守之下,想要凑齐零件十分不易,无奈之下,部分零件只能自己摸索制作。画草图、买东西、做零件。上海延安中路369号“绍敦电机公司”的骑楼成了李强的制作车间。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1929年秋天,李强终于研制出了我党第一部无线电收发报机。周恩来亲自编写了我党历史上第一套密码——“豪密”。在上海大西路福康里九号的一栋三层小楼里,每到深夜屋内灯光忽明忽暗之时,李强负责机务,张沈川负责报务。红色电波穿透国民党的封锁,犹如一束光明,驱散了许久的阴霾。



如今硝烟已逝,但革命精神依旧传承,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进程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责任。科研部按照“规范、规矩、规律、规划”的发展指引,加快实现运营管理的“数据业务化+业务数据化”,持续提升以“目标+效果”为导向的精细化管理效能,以系统性思维抓好风险防控,以奋进之志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助力49所持续高质量发展。


作为后来人,我们应当珍惜先辈们的革命成果,坚定红色信仰,将革命精神传承并发扬,把斗争的精神、艺术、策略和本领聚焦到坚定履行使命责任上来,把斗争成果落实到不断实现传感器核心技术创新上来,落实到主动担当中国电科传感器产业板块发展重任上来,为党和国家抵御重大风险挑战提供坚强的保障和支撑,在我们平凡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为伟大历史进程贡献一份力量。


文 |张鹏

主编丨朱玉 编审丨王玥 编辑丨周航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