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原创】真实——《无问东西》观后感

更新日期:2024-05-14 01:49

请点击上方蓝字 ↑<北大清华讲座>加关注,知识改变命运!

真实

——《无问东西》观后感

片中频频出现“真实”,一直觉得它可贵又沉重。真实不一定美好,甚至有时会伴随着失望与痛苦。小说《伤逝》中,子君因承受不住涓生告知她的真实,郁郁而终。然而,或许是为了一分清醒与踏实,真实依然广受推崇。

从字面上看,“真”(true)意味着除去虚伪和矫饰,让外物与自我显出本来的样子;“实”(real)则象征着一种有分量的存在,它表示,我们的生命,生命中经历的事物,都是确然无疑存在着的,我们并非生活在虚空的世界。

影片中的四个故事,为真实做了注解。

1

在周围人的注目之下,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人们尽量使自己显得理智且平和——展现出“正常”的一面。标准的举止,刻板的言语,众人渐成程式化工具化了的个体。公开生活,大抵是缺乏真实性可言的。永远都面无表情,声音沉稳,即使面对一个贫苦家庭的哭诉,这是职场精英张果果的特征。在他所处的口是心非与口蜜腹剑盛行的环境中,掩饰和伪装是必要的。影片中时常出现张果果头戴面罩身穿护甲,与人击剑的场景。其实,他的面无表情和声音沉稳,同样是一副抵御威逼利诱的铠甲,这铠甲隔开了他人与真实的自己,于是,承受风刀霜剑的只是皮囊,内心却被保护得很安全。

可是,人生便成了一场表演,价值何在?在整日戴着面具的紧张之后,张果果一定会感到疲倦和乏味。面对善良的女下属的关心,他似乎不知该如何应对。在深夜,喧嚣散尽之时,他又如何面对心中的空虚与怀疑?

强催内力去工作和应酬,得到了表面的风光与热闹,可终究难以享有一种生命的真实感。

帮助一个处于困境中的家庭,是张果果的突破与求索。一向果决干练的他,这次为婴儿的奶粉和名字细致入微地操心了一把,而且对这个家庭的进一步纠缠竟显出难以割舍的犹豫之态,他是个内心深处柔软的人吧。在为这些之前素不相识的人忙得团团转时,他的心中想必充盈着踏实和欢喜,返璞归真?正是如此。

2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个(追求)公开的时期。

很多检查和汇报,还有大字报等手段,努力把每个人的任何一丝信息翻拣出来,绝不容撒谎和隐瞒。大家自觉接受监督和批评,积极出现在公众目光之下,以示自己光明磊落,绝无半点阴谋。

这样,接近真实了么?

影片中敏佳因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遭到调查和审问,一个人的过往难免带有污点,罗织罪名又太容易,她终于被推上台接受批斗了。什么坏分子资产阶级小姐作风,假话套话而已。台下的看客们,也只是再次上演了一出看杀同胞的丑剧。

落难之际,人会更清晰地看到真实的世态人心。这一边,义愤填膺的围观群众正在声讨着“坏分子”,那一边是慷慨激昂的支边干部,高呼要奉献青春并划清界限。然而正是这位信任的朋友不肯为敏佳开脱,敏佳舍身保护了他。

此时,敏佳为什么会一阵狂笑?她看穿了这巨大的虚伪吗?背后的真实令她惊悸?

看《狂人日记》时想过,当狂人从“仁义道德”的字里行间读出“吃人”二字时,是一种怎样的心境?悚然心惊似乎不够强烈,“遍地都黑暗了”?此刻敏佳的心境庶几如此吧。

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

目睹隐藏的真实使敏佳变得孤独忧郁,之后的她再没有了往日的活泼与欢笑。作为一个在公众眼中已死的人,敏佳独居于偏远山村的阴暗小屋中,终日以黑布蒙面。这似乎是一种自我保护,至少可以阻挡外界的目光,真实的重量令敏佳难以承受。

之后的敏佳,也许会逐步走出阴影。而在影片之外,人们如何应对这种黑色的真实?

接受谎言学会忘却,任时光和距离消弭往日的痕迹,正如那句老话所说的,“难得糊涂”,如此,快乐但多少显得敷衍;或是勇于正视,无论眼前是鲜花还是凝血,肩着重负,切实地使现实发生一点改变,这样是不是活得有些沉重?

况且,人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自我排遣,多大程度上直面真实呢?

3

步入现代,我们变得愈发忙碌。

很多人把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未必有明确目标,只是使自己时刻处于“运转”状态,哪怕是打游戏或刷手机。但是,忙碌真的便意味着充实,闲下来便是虚度时光?当此之时,我们的确应该想一想,是否要在繁杂的事务中抽出身来,多一些对自我和外界的反思和审视,认识自己,并思索该走向何方。

《人民的名义》中有这样的情节,育良书记焦虑之时便把工作排得满满的,晚上回到家还一夜一夜地挖地,对此,侯亮平说:他是害怕一闲下来,就要面对真实的自己。也许一些人并非刻意回避,但一刻不停地忙于事务带来了“我很充实”的自我安慰,自然遮蔽了心中对自我的反思和对现状的疑虑。工作,健身,出游,聚会...生活看似充实且丰富,可背后是否暗藏了一丝不知所措的迷乱以及在潮流裹挟中的不由自主?人们又是否会投身于更加紧张忙碌的事务中来压制这种迷乱?

身陷琐碎的事务之中,机械地完成一项项任务,生命也就随波逐流,变得轻浮虚幻。

“我辈青年,恰逢此乱象现前之当世,人皆逐物欲而迷心,寻末节而忘真”,百年前,青年毛泽东在《心之力》中发出了一声呼喊。

时至今日,在忙碌与随波逐流之中,我们再次与真实渐行渐远。

电影中,梅贻琦校长有这样的阐述,“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和喜悦,这就是真实”。或许,现代人应该试着从无休止的逐物之风中跳出来,用心体味身边的人和事,关照内心的感受,由此觅得生命中的真实体验。

4

片头有这样的独白:如果提前了解,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要如何度过一生,才能在回首往事时不羞愧不后悔,在提前了解的情况下仍有勇气前来?

这必须是真实而厚重的一生。

但生命只有一次,无从参考,难以计划,于是所有的选择和经历似乎都无可无不可,如此度过的一生如浮萍与浪花,生命的分量安在?

体现在功名上,四海扬名,永垂不朽?大概并非如此。在漫长的历史和无限的空间中,企图长期占据一方是一种没出息的妄想,至少本人更推崇鲁迅先生“惟愿速朽”的洒脱坦然。

或是体现于丰富的经历和人生乐趣,如沈光耀母亲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自己喜欢的姑娘,享受人生乐趣?似乎也不尽然,为了某些追求,孤寂与枯索是值得投身其中的,面壁十年图破壁,不也是丰硕的一生么?

甚至很难说体现于生命中的愉快与喜悦,为了更重要的人,很多人都愿意承受忧郁痛苦,无怨无悔。

我们难以判断每一次选择的正误,也无法预知下一刻发生的事情,但在无定的人生中,至少可以探求自己的冲动与向往,遵从内心深处的声音,如此,便赋予了生命沉甸甸的分量。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托马斯一心要回布拉格见到爱人特丽莎,表述自己的这个决心时他说道,“非如此不可!”这一刻,他活得真切而充实。

影片中,沈光耀投笔从戎之时,也一定已将成败苦乐置之度外,这个选择,只是他的真心与真性情的喷涌勃发——非如此不可!

沈光耀践行了自己的话: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他以一往无前的姿态,挣脱了世俗偏见与安逸享乐,铿锵有力地回答了关于生命与真实的终极问题。他的生命,真实厚重。

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作者简介

日新,脑中存有不少疑惑(由文中问号数量可见一斑),于是勤于思考,偶有所得。

时常自我革新,不固执,但一直坚定地认为读书与四处走走乃两大乐事。

微信号18811747725,欢迎交流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本版编辑:阿姬哈

投稿事宜见左下角“阅读原文”

部分往期原创文章:

▶<原创>万里路后,终须回归

▶<原创>春天在心里永恒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