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读书心得:郭莎莎 郝佳鑫 赵晨屹

更新日期:2024-05-19 15:40

《语文到底教什么》

读书心得

01

在阅读中学阅读 在表达中练表达

济水宣化学校 郭莎莎

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在工作坊的引领下,最近一直在拜读吴忠豪教授的《语文到底教什么》一书。吴教授情系语文,聚焦课堂,书中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引领我们发现语文的本质,回归教学的本真,让学生在阅读中学阅读,在表达中练表达,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表达能力。

首先,丰富的语言经验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语文教学要顺从儿童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熟练的阅读技能和读书习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朗读背诵,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让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培养语感,主动积累有新鲜感的语句,主动运用有新鲜感的语句。

其次,强化语言表达实践是学习重点。语文教学要善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灵敏度,这应该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语感的形成,是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和积累,这其中包括字词、句法、修辞、结构等语文知识,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相关的文化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还要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和敏锐的直觉思维。这样,当学生接触到“语言信息”时,就能从中觉察出语音语调的正误,得到语音感;判断出语境中用词是否准确贴切,得到语义感;体察出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得体,得到语体感;句与句以及段与段之间衔接是否紧密、连贯,得到语脉感。语感,是在不断学习、实践中历练而成的。学生一旦有了感悟能力,不仅能了解文学作品中字词的意义,领略其中的含义,懂得欣赏,而且能够灵活运用。

再次,知识方法的学习是语言运用的辅助。面对小学语文教学聚焦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转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更应该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反思、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语文素养。

最后,语文教学要把课堂还给孩子,把时间留给孩子,在课堂上减少对学生学习的束缚和牵引,少讲解少分析。我们要做的是明确告诉学生现在所在的起点和要到达的终点,告诉学生这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教师可以提供资料和规则支持,一定要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在课堂形成了理性的语文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语文经验,在读懂后去运用,以保障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

02

语言积累,学习语文的基础

五龙口镇东逯寨小学 郝佳鑫

近几周,我认真阅读了吴忠豪先生的《语文到底教什么》一书,其中一篇文章让我颇有感触——语言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基础。

清代教育家崔学古曾说:“多选多读,若能日诵数千言,而时时记于胸次,何患文词之不富,而下笔之难就也?其第一着尤在看书。”其实,从古至今,我国的蒙学教育一直将多读多背作为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其能流传千年一定有其符合规律的地方,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方法,借鉴前人经验,深入浅出进行教学,保证语文教学是为学语文而教语文。

一、语言积累对儿童语言发展的意义

首先,语言积累的数量是决定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关键要素。掌握的词汇越多,其语言水平越高,掌握的句型越多,语言表达的能力就越强。所以,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语言仓库,将课文中规范的词语和句型输入学生的语言仓库,最大程度地丰富儿童的语言积累。

其次,大量的语言积累能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汉语语言规则。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吸收并运用的是口头语言,与规范的书面语言有着一定的差异。书面语言表达更加严谨,用词更加准确、文雅、丰富;句子组织的连贯性、条理性、多样性要求更高。如果把大白话改成书面语言表达,就有许多新的词语和句型需要学习,在词语选择、词语搭配、句子的选择和组织等方面有许多新的运用规则需要熟悉和掌握。

比如《秋天的雨》这篇课文中有描写秋天五彩缤纷的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如果改用孩子的大白话来表达就可能变成这样:秋天的银杏树是黄色的,秋天的枫树是红色的。这样的表达效果就差远了。这些句子中就包含着新的修辞和句型,值得学生学习。

二、语言积累的方法

积累语言的基本方法就是朗读和背诵。关于朗读的功能,前人多有论述。朱熹说:“读书须要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朗读的主要功能不仅在读懂、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更有利于学生语言的记忆和积累。

综上所述,语言积累确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那么,为人师者,抓好方法,总结经验,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之路上走得更长更远更轻松。

03

《语文到底教什么》读书心得

济水西关学校 赵晨屹

最近读了《语文到底教什么》一书,我对语文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吴教授论述了语文课程改革、如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教学方式的重构和教材研究,第二部分吴教授对于永正、李吉林、薛法根等几位名师的课例进行了深度点评和赏析,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学会备课、上课、评课,对一线语文教师,尤其是新入职的语文教师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一、积累语言,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

语文积累是决定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关键要素,而积累语言的基本方法就是朗读和背诵。小学生朗读指导应该以“正确、流利”为重,更应该强调熟读课文,让学生熟读成诵,烂熟于心,能够脱口而出;以培养运用能力为重点,改革小学语文教学。语文这门学科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读得懂,听得懂,能够说,能够写,也就是运用这种工具进行交际,从“理解课文内容”转为“学习课文语言”。

二、重构语文课程形态,不一样的尝试

吴教授在书中主要设计了语文课、读书课和作文课三种课型。语文课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侧重于语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积累;一个是侧重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最后一个是侧重于口头或书面语言的表达实践活动。读书课侧重于整本书的读书指导。学生阅读能力主要不是通过教师“讲课文”获得的,而是取决于学生个体的阅读量,大量读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最有效的方法。作文课依据课程计划每周两节作文课,增加作文课的次数。

三、提取课文中的学习方法和写作技巧,真正的教语文

吴忠豪教授的教课文还是教语文也引起了我的反思。为什么语文课一个月、两个月不上,学生原来是优等生的还是优等生,原来是学困生的还是学困生,因为语文老师教的不是课程内容,大量的时间被花费在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上,这实在是浪费时间。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到底该教些什么,该怎样教?我们应该做到教课文不仅仅是为了教课文而教课文,应重在教语文。教课文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教语文是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从吴老师的观点中我得到的启发是,不能只教课文内容,应重在从课文中提取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写作技巧。

本书给我今后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教语文不能只教教材,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应该鼓励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同时也认识到了学习中国经典诗词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学生的好成绩并不是靠多做题搞题海战术练出来的,而是靠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不但能让学生把语文学好,还能让学生有好的语文素养。

END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